
「金黃麥浪湧田中,拾穗嬉遊舞逐風,節氣春分成熟季,歡欣慶賀歲收豐。」在臺中市大雅區,每年小麥成熟的季節,夕陽西下,紅霞滿天時節,總會吸引許多遊客到此佇足拍照。
為了讓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、了解小麥這個當地的作物,我決定讓他們實際來個種麥初體驗,而且是分別採用三個不同生長環境的種植方式,讓學生了解最適合種小麥的條件。
退休同事送上麥籽、育苗盤
要種麥,總要先有麥籽,但還不是種麥的時節,要找到麥種確實有困難,怎麼辦呢?在遍尋不著感到氣餒,正想先暫緩這個點子時,學校退休的張坤地老師,就像耶誕老公公一樣,及時送來了我們需要的「禮物」,不但幫我們要到麥籽,還提供育苗盤及泥土,熱情又周到,真是太感謝了。
當孩子第一次手拿麥籽時,並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,紛紛猜是什麼菜的種子、稻米等等,當答案宣布時,看到他們稚嫩的小臉蛋上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,我們決定以科學的方法來證實,它,真的就是小麥的種子。
鋪土、灑水、播種 體驗鋤禾樂
首先讓學生們來個輕鬆的,分組在育苗盤鋪土、灑水、撒小麥籽。接著,善用魚菜共生區的現有容器,請他們將發泡煉石放好、澆水、放麥種,並解釋,因為馬達故障,無法將池水抽上來,所以必須採取人工澆水方式。
最後來到學校的一塊空地,讓學生們實際來個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」的感受,看看是否更能珍惜盤中飧。
先讓他們將地上的石頭、樹枝撿除,接著介紹要使用的工具~鋤頭,由於還用了閩南語的說法來介紹這項工具,學生們聽了紛紛哈哈大笑,說這東西怎麼和「豬頭」台語的說法那麼像呀!
三種不同環境生長 待驗收
在笑聲中,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想趕快體驗拿鋤頭的感覺,最後決定,每個人只能鋤十下。有的人剛開始架勢十足,但沒鋤幾下,很快就後繼無力,累得喘噓噓,有的甚至才一拿起鋤頭,就說怎麼那麼重呀!經過一番努力,終於可以灑水、播種。
在這三種不同環境對照組中種下的麥籽,未來會各自有什麼不同的命運呢?學生們開始動腦預測,接著就是未來小主人們的照顧,等待時間來證明,看看有哪些人的推測與事實符合囉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