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編按:106年度教學卓越獎日前評選出9所學校入圍,臺中市立大甲國民中學以生活科技的課程為主軸,透過創客與程式、積木與仿生、綠能與機關、科技與生活等四個面向,讓教材豐富多元,成就學生全方位的學習,更結合鄉土產業特色,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優勢,成為大甲國中脫穎而出的關鍵,是否能夠繼104年度獲得銀質獎後,再上層樓摘下金質獎,將在今日(9月8日)揭曉!
AI人工智慧不再是電影情節,大甲國中學生玩機器人樂在其中!每年一年級新生入學後,學校便為每人購置一套「仿生機器人」教具。這套教具內含塑膠製的連桿、零件,組裝後成為會走路、拔河的四足獸或跳跳鼠,除了老師在生活科技課教學外,學生回家後還能繼續創作,根據學過的原理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機器人。
大甲國中科技領域教學發展逐漸成熟,表定課程外還有社團、競賽,提供學生深化能力的平台。每週2節的生活科技課程帶入智高機器人、樂高機器人、仿生機器人等大量實作課程,相較於地區其他同級學校,算是早了一步。
教材昂貴 突破限制集中管理
規劃生活科技課程的核心教師黃金益說,樂高機器人因教材價格昂貴,課程實施不易,一般學校只有在社團才能見到。這2年他們突破限制,對教材採重點式集中管理,將損耗情形減至最低,課程因此得以全面實施。
課程剛開始實施困難不少,尤其是黃金益發現台灣學生不習慣思考,碰到問題只求老師告訴自己答案。因此他要求學生,「組裝過程若遇到瓶頸,不要馬上發問,先動腦思考。」這樣實行了一段時間果真大有改善;而黃金益也發現學生的潛力無窮,許多獨一無二的創意就在動手作與彼此觀摩、討論的過程中激盪而出。
鼓勵學生動腦思考 解決問題
舉例來說,大甲國中每年舉辦校內仿生機器人比賽,課堂上老師只會教給學生關於齒輪傳動、機構傳動等基本原理,若要在比賽中勝出,必須進一步利用學過的原理進行創意設計。若比賽的主題為「競速」,學生就必須思考如何減少車輪的摩擦力或減輕車子重量,曾有一位學生以玩具車輪取代四足獸的腳,贏得當年最佳創意獎,讓黃金益留下深刻印象。
大甲國中從成立社團逐步發展為課程,如今更配合12年國教科技領域新課綱的推動,結合資訊、國文、體育等領域教師,全面發展為創客與程式、積木與仿生、綠能與機關、科技與生活四大主軸課程。其中,綠能與機關帶領學生製作太陽能車、風力發電LED燈等,從中學習理化知識並了解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的能源議題。
四大主軸課程均開設對應社團
特別的是,四大主軸課程又分別開設對應的社團,電腦課教師兼任教務處資訊組組長王俊祺強調,社團的目的是為挖掘具有天賦的小孩,這些孩子的學科表現也許不怎麼出色,但動手做的能力卻很強,適度提供延伸學習的管道,就能讓他們發揮所長。
領先的課程讓大甲國中在今年贏得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的榮譽,是該校繼104年度後第二次獲獎。王俊祺回憶,大甲國中5年前對於何謂機器人比賽還一無所知,如今已成為各項比賽常勝軍,也是推動新課綱的前導學校,他有自信藉由臺中市府教育局補助的夢想行動教室,將已有教材教案課程推廣到台中60所偏鄉學校,幫助偏鄉學校資訊、科技教育發展。